今天发现Percona Release的Percona-Server-5-5-18-23-0已经完成了Group Commit工作,而且是用最优雅的方式(移植了MariaDB的实现,而不是workaround),心里难掩激动。
这篇文章接前篇继续介绍一下问题的背景:什么是Group Commit,现在的官方版本Group Commit做到了什么程度?
1. 什么是Group Commit
MySQL/InnoDB在做事务的时候使用的日志先行(Write-ahead logging)的方式保证事务的快速和持久,所以每次事务完成都要求日志必须持久化到磁盘,在Linux上对应的操作就是“write and fsync”,write速度是很快的,一般对应的写Page Cache,而fsync则要求文件系统把对应文件的哦Page Cache必须持久化到磁盘上,而对于传统磁盘一次写操作大约需要1~3ms(不说BBU),这意味着对于传统磁盘1秒钟最多最多做333~1000个事务,这是不理想的,对硬件的利用率(吞吐量)也是非常低。
所以,这里就有了Group操作的概念,即当好几个线程都要fsync同一个日志文件时,我们将这些fsync合并到一次来做。简单举例:我们让系统每2ms做一次fsync,这样如果这2ms内有100个线程都需要做fsync,那就赚到了,原本100个fsync都独立来做那耗时会非常多的。
你肯定会说,难道这不是很简单的想法吗?是的,这就是原本是很简单、也很自然的想法。
但对MySQL来说却变成了一种奢求(看看这个Bug讨论)。
2. 为啥MySQL一直没有实现?
MySQL是不是太弱了,这么简单的事情都搞不定?不是的。
MySQL从开源到现在,成功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就是MySQL的插件式架构。如果MySQL只是MyISAM估计不会有现在的流行程度,插件式的架构让诸如Heikki Tuuri有了发挥空间,在InnoDB和MySQL一起时,MySQL才能算是一个真正的DBMS。再到后来,有Infobright、 FEDERATED、PBXT等等。
插件式的架构给MySQL带来了活力,做出牺牲便是在上层(MySQL)和下层(存储引擎)交互时带来的额外消耗,有时甚至上层和下层需要做一些重复工作。无法做Group Commit就是这其中的牺牲之一。
(mor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