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解析Google云新数据库产品AlloyDB

在上周的Google I/O大会上,GCP(Google云平台)正式对外发布了数据库AlloyDB(Preview版本)。这里对AlloyDB的架构也做一个较为深入的分析,看看与当前的云原生数据库PolarDB、Aurora有哪些异同。

01 AlloyDB 整体架构图

AlloyDB是GCP上的一个全托管的云数据库服务,当前完全兼容PostgreSQL 14,提供企业级的性能、扩展性与可用性。声称是标准PostgreSQL性能的4倍,AWS同类服务的两倍(应该是指RDS PostgreSQL和Aurora PostgreSQL),如果是分析查询,则可能有100倍的性能加速。另外,在介绍时,还特别提到,价格非常透明,这应该是针对当前AWS数据库大多数都对IOPS独立并按量计费而说的。

根据当前资料,其整体架构如下:

高清大图下载地址:

https://cloud-database-tech.github.io/images/alloydb-arch-with-qr-code.png

02 AlloyDB与Aurora、PolarDB有什么异同

  • 简单来说,其架构与现有的云原生数据库Aurora、PolarDB都非常相似。使用了存储计算分离,分布式存储提供了多节点挂载能力。分布式存储,会带来海量存储能力,以及非常强的IO吞吐能力;多点挂载,大大增强了数据库的读扩展能力,同时因为底层使用同一个存储,所以也不再有数据拷贝和延迟等问题。
  • 在实现上,体现了”the log is the database”,尽可能只传输日志,避免数据块的传输与复制。例如,计算节点与存储节点的不再传输数据块(当然,就多了一个日志应用的过程)。这一点与Aurora类似,但是PolarDB在日志下推上,做得比较少,而是选择将存储以”较为标准”的文件系统提供给计算节点,数据库本身的各个模块还是比较完整的,这带来的好处是,对数据库的侵入要稍微小一些,对于新版本的支持和不同的数据库的支持会更加简单和一致。Aurora和AlloyDB的这种做法,则是将数据库的解构更加彻底,将数据库的日志模块一定程度下沉到存储层。在AlloyDB在实现时,还将这个部分彻底的做了分布式,通过多个不同的日志处理进程(LPS)进行分布式并发处理。
  • 这种日志处理的下推,也让数据库在进行崩溃恢复的时候,相比传统的一体化架构要快非常多,也就让数据库所提供的SLA可以更高。因为没有checkpoint,也应该就没有什么fuzzy或者sharp一说了,后端的LPS进程会持续的将redo apply到本地存储,分布式存储上的数据块的版本总是非常新的。而不用像传统数据库,数据库crash后,所有的没有刷写到磁盘的脏数据块(内存中该数据库已经更新,但是还没有刷写到磁盘)都需要通过redo应用到最新状态,所以,传统数据库在崩溃恢复时总是需要一定的时间,而且内存越大,这个时间可能会越长。
  • 另外,AlloyDB的日志存储使用了较为独立的存储,也就是文中提到了”log storage”或者”log store”。考虑日志与数据块的读写特性都不相同,使用独立的存储在性能优化上,会更加有效。一般来说,日志写入通常是append-only的,而且是”同步”操作,需要非常低的延迟,另外,在AlloyDB的设计中,日志写入后,需要立刻读取并应用到数据块中。只需要将内存中已经更新过的数据块覆盖写入本地存储就可以了。而数据块的处理,通常来说是一个异步的过程(不阻塞数据库的写入),并且会有大量的随机读,这与日志数据的访问有很大的不同。这里的一个猜测是,日志存储和数据块存储可能使用同一套存储架构,但是可能使用面向不同场景的优化和参数,如果有Google的人,希望求证一下。
  • 计算节点使用了”ultra-fast cache”,猜测一下,可能是使用了与PolarDB类似的optane存储作为加速,虽然使用optane卡的场景不同。这也是另一个希望求证的点。
  • AlloyDB的数据块请求是带有LSN号的,而每个可用区(Zone)内都有完整的数据块,所以,在各个可用区的节点(可能是read replica)总是可以在本地可用区获得最新的数据块。也就是无需像Aurora使用的多数派协议,数据块的读取需要3份(写入四份,4+3>6),当然Aurora也对这里做了很多的优化(例如,通过一个bookkeeping记录写入数据和node的对应关系,尽可能将多数派读取变成一次单节点的读取[参考])。
  • AlloyDB下沉到存储的日志处理服务(LPS),也做了彻底的分布式。日志存储在一个底层的相对独立的日志存储中,日志处理服务则是一个分布式的、相对”无状态”的进程,因为也做了存算分离,所以有非常好的扩展性。另外,在日志处理的分片上,AlloyDB通过将底层的数据块分成一个个独立的分片(Shard,应该类似于PolarDB或其他系统中的chunk),每个分片由一个独立的LPS处理,一个LPS可以根据系统压力情况处理一个或多个分片。这样就通过分布式的方式解决了日志应用的问题。并且,这个日志应用是在各个不同的可用区独立运行。
  • 关于数据副本数量的问题:Aurora是3*2的副本设计,每个可用区两个副本,每次写入应该是3个副本,读取可能需要4个副本,这种性能应该比较差,达到的效果是宣传”AZ+1”的容灾能力,也就是一个可用区失败,再加一个副本失败,依旧可以恢复数据。在实现上,Aurora对于底层副本感知是要更强的,并与上层实现结合起来了。但是AlloyDB使用Google底层统一的存储,这里看到的数据分布在三个zone,有三个副本,但实际上,每个zone的数据是存储在一个分布式存储的,这个分布式存储数据的副本数情况,并没有对数据库暴露。这里可以猜测,可能是两个副本或者更多,对于数据库这里IO敏感型的应用,应该比较难使用EC算法去做去重。所以,实际上,一份数据,可能会有超过6份的副本数。
  • 另外,这里看到,Block storage部分是可以通过一些智能化的方式,对数据块进行分级,降低整体的存储成本的,这应该是底层存储的数据分层能力。

03 AlloyDB的写操作

这里通过一个写操作来看看,AlloyDB的整个处理流程。客户端通过TCP连接,连接到主实例,然后将变更SQL发送到主实例。主节点进行SQL解析、并在内容中更新数据和索引页,同时,准备好WAL日志。在事务提交时,则同步地将日志写入低延迟的日志存储,这些日志则会被日志处理进程(LPS)异步的消费并处理。

存储层被分成了三个部分:日志存储、日志处理服务、数据块存储。日志存储本身是顺序写,并对写入延迟要求很高,会直接影响事务处理的性能。AlloyDB专门针对该模式/场景进行了优化,以提供一个高性能的、低延迟的日志存储服务。

多个日志处理服务(LPS)则会根据”Shard”(一组数据库的数据块)机制,对不同的日志进行处理。先从存储层读取需要处理的数据块(随机读),然后将redo日志应用到这些数据块,并回写(持久化)数据块到存储中,并最终删除日志存储中的日志记录。

04 AlloyDB的读操作

读操作有两种情况,一个是从主节点提供服务,一个是从读节点(read replica)提供服务。如果查询所需要的数据都在内存中,那么就和单机的PostgreSQL实例一样,进行SQL解析、执行计划生成、查询执行,并响应用户。为了加速查询处理,AlloyDB在数据库中额外集成了一个”ultra-fast block cache”。

如果,需要的数据块在上面的两级缓存中都不存在,则需要到存储中获取。在把请求发送给存储层的时候,需要附带把LSN(log-sequence number)号也作为请求的一部分,而底层存储则返回满足该LSN对应事务能够看到数据块。

从整体存储层来看,LPS进程也会参与数据块的请求的处理。LPS进程也有自己的缓存,如果请求的数据块在这个缓存中,则会立刻返回给上层节点。如果,这里再次缓存缺失,则再向数据块存储读取数据块并响应请求。

这里,LPS进程需要存储一个”列表”,用于记录日志已经提交,但是,还没有应用到底层的块记录。对于此类数据块的请求,则需要先完成日志应用再返回。虽然,此类情况不应该经常出现,因为如果是一个最近日志没有应用的块,缓存应该不太会把这样的页面清除。

05 其他

  • 虽然是Preview,但已经是目前看到的最具诚意的Preview了:任何用户立刻就可以开通使用,并且给予了非常大的免费额度,具体的,计算节点每月免费不超过1.5万美元、存储节点不超过650美元的资源。
  • 另外,注意到,GCP会说这是一个”fully-managed, PostgreSQL-compatible database”,而不会过多的强调这是一个云原生的数据库系统。对于用户来说,这就是一个具备高性能、高可用以及高可靠的PostgreSQL。至于,是不是Cloud-Native的,Google似乎对于这个概念并不那么”感冒”。
  • 通过实现”non-disruptive instance resizing”、Vacuum优化管理、Crash Recovery的速度提升,这个服务推出就是99.99%的SLA。
  • 更底层使用的是Google内部统一的分布式存储层,经过Gmail、Youtube等大型系统的验证,性能/稳定性等经过了验证。这一点上,AlloyDB与PolarDB、Aurora是不一样的。PolarDB和Aurora都选择了实现自己面向数据库的分布式存储系统,而AlloyDB选择了更加通用的存储层,再面向数据库进行优化。这两个路线,客户价值都是直接的,但哪个方案的生命力会更加持久,可能需要几十年的时间去观察。
  • 与AlloyDB一起,GCP还推出一个Oracle到PostgreSQL的迁移服务,只是这个服务看起来推出的也比较仓促,比较困难的结构迁移部分,使用了一个第三方的开源产品来实现。一方面可以看到这个,迁移是非常重要的模块,另一方面也看到,这一块做起来其实比较难。从这里看到,AlloyDB考虑优先推出PostgreSQL版本的一个重要原因,是认为:Oracle数据库的迁移至关重要,且PostgreSQL是Oracle迁移的重要目标数据库。
  • 目前,发布的内容来看,关于数据库内部的并发访问/多版本管理的内容比较少,这部分应该是另一个复杂的点。期待后续的文章。

06 一些已知的不确定的点

  • ultra-fast cache是什么介质?如何被使用?
  • 对于其他zone(非primary节点所在的zone),他的WAL日志(在log storage上)从哪里获取?WAL一定是具备跨zone的容灾能力的,这里WAL的容灾是在数据层去做的(日志写时写两份或者三份),还是log storage去做的?
  • 与上面的问题相关的另一个重要的问题,LPS进程是全局的还是属于某个Zone的?
  • log storage是针对日志场景专门进行优化的,其模式是,append-only、延迟敏感并直接影响效率,这里的疑问是,做了哪些优化?

如果有Google的同学,可以一起讨论一下。

参考

  • AlloyDB for PostgreSQL under the hood: Intelligent, database-aware storage
  • AlloyDB for PostgreSQL
  • Introducing AlloyDB for PostgreSQL: Free yourself from expensive, legacy databases

Leave a Reply

Your email address will not be published. Required fields are marked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