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WS在2009年发布第一款云数据库产品RDS MySQL,阿里云于2011也发布了自己的RDS MySQL,到现在,云数据库技术已经经过了14年的发展。云数据库的架构已经变得非常复杂,上周则借着ACMUG(中国MySQL用户组)的分享则总结了AWS和阿里云RDS的主要架构特点,并通过一张架构图汇总,帮助开发者根据需要在合适的场景选择合适的架构与规格。
(more…)简单生活
-
根据上周,Gartner在Linkedin上的消息,2022年数据库魔力象限正式发布(参考)。先睹为快:原始参考:链接
关于Gartner的数据库魔力象限
Gartner数据库魔力象限(参考,后面简称MQ)一直是数据库领域的年度”锦标赛”,也因为Gartner的专业与专注,其榜单在各个领域都被众多的技术决策者所认可。所以,数据库领域的MQ也就成为了各大厂商年度一场重要的”考试”。
之所以称为”象限”,是因为Gartner将产品/厂商的能力用两个维度去衡量,横坐标是”COMPLETENESS OF VISION”,代表了厂商的”远见/软实力”,或者说是“对领域未来理解判断”,具体的包括市场理解、产品策略、创新能力、商业模式等的理解和策略等。纵坐标是“ABILITY TO EXECUTE”,代表了厂商的“硬实力”,包括产品和服务能力、销售定价、市场响应、客户服务等能力。
这两个坐标组成了以下四个象限:
- 如果”双高”(软硬皆强)那么就是在第一象限,也就是”全球领导者
- “如果”软实例”很强,则会落在第四象限,被称为”VISIONARIES”,译为”远见者”
- 如果”硬实力”很强,则会落在第二象限,被称为”CHALLENGERS”,译为”挑战者”
- 如果”软硬”都相对不算强(注意,这里是”相对”,因为进入了该象限都已经是全球范围内都有竞争力的选手了),那么则落在第三象限,被称为”NICHE PLAYERS”,译作”特定领域者”,这个翻译不是很好理解,其意思有两方面一个是,在某个特定的领域非常强,另外,就是,软实力和硬实力都还相对不算强。不用太纠结翻译
AWS一骑绝尘领跑整个数据库领域
从魔力象限第一军团来看,依旧是AWS、Microsoft、Oracle、Google,相比前一年,第一军团和第二军团进一步拉开了距离,领先后续厂商更多。在第一军团中,AWS也进一步来开了与Microsoft、Oracle、Google的距离。AWS无论从横坐标、还是纵坐标两个角度,都已经是绝对的领先。而在去年,微软在横坐标上是更领先一步的。这就是云计算给数据库领域带来的改变。
在全球市场征战的中国数据库厂商
再来看看中国数据库厂商的表现。
阿里云数据库位置变化不大,依旧是国内唯一的全球领导者。自2018年阿里云首次进入远见者象限,2019年进入挑战者,2020年成功进入了领导者象限,今年已经是连续三年保持在领导者象限。
这次腾讯云也在间隔了一年之后,再次进入了MQ,虽然是Niche Player,但其位置还不错。另外,略有些意外的是华为,这次没有继续保持在MQ中,而在之前2021、2020年华为均在MQ的第三象限。
MongoDB回归,TigerGraph首次进入MQ
MongoDB间隔四年(2018年),再次进入数据库魔力象限。并且出现直接出现在了领导者象限。MongoDB凭借着其在开发者中广泛的认可,和持续增长的营收,对待数据库魔力象限可以说是非常“硬气”的。
另外,分布式图数据库 TigerGraph 首次进入MQ;老牌图数据库Neo4j也再次(上一次是2019年)进入MQ,两个图数据库均在Niche Player象限。
其他
- IBM、SAP和Teradata虽然依旧在领导者象限,但位置与”第一军团”的距离在拉大
- Cockroach Lab作为唯一的独立分布式关系型数据库厂商已经连续两年都在MQ当中,说明其市场和产品能力都受到了Gartner的认可。今年,TiDB和OceanBase都已经开始涉足北美市场,相信也会遇到CockroachDB。此外,TiDB也在今年的Forrester Wave(Translytical)中进入Strong Performers领域,领先于CockroachDB。
- Snowflake和Databricks依旧在领导者象限,位置稳定
- Redis连续三年,依旧保持在挑战者象限
- Cloudera也第一次进入了领导者象限,前两年均在远见者象限
- Couchbase也连续进入Niche Player象限
- MariaDB没有出现在今年的MQ当中,去年其在第三象限
十年Gartner数据库魔力象限
另外,笔者在2021和2018年也分别撰写过相关的解读,供参考:
最后,根据之前的参评经验来看,其考察非常细致、考虑也非常全面,所以魔力象限在全球市场有非常强的参考价值。但是,因为其评估标准较高,尤其是对产品全球营收、市场全球化有非常高的要求。所有,也有部分非常有潜力的厂商都无法出现在该榜单中。例如,在中国市场影响力比较大OceanBase、TiDB、达梦等。另外,每年的Gartner测评流程也非常长,投入非常大,对于较小的厂商来说,可能会谨慎考虑是否参与该测评。
-
今天晚上熬夜不是为了看伊朗对美国的比赛,而是为了AWS re:Invent 2022大会的一个分享:凌晨00:30由AWS CEO Adam Selipsky的Keynote。re:Invent是AWS最盛大的年度大会,面向AWS的开发者、生态企业、客户等,会发布未来一段时间内最重要的产品与特性。
好了,已经很晚了,直奔主题,来看看关于数据库,AWS CEO都说了些什么。
Amazon Opensearch Serverless (Preview)
数据库与分析产品是整个Keynote的第一部分。首先提到的产品发布是 Opensearch Serverless,不过Adam并没有详细介绍该产品,而是强调,整个的数据分析产品体系全面实现了Serverless。
Amazon Aurora 与 Redshift的无缝数据集成
在介绍Integration部分的时候,Adam发布了Amazon Aurora 与 Redshift的无缝数据集成(Aurora zero-ETL integration with Redshift)。使用该特性:
- 可以实现几乎实时的数据集成,从而实现实时分析和机器学习能力
- 支持从多个Aurora数据库集成数据
- 自动更新且持续可用
- Serverless,无需维护基础设施
Redshift支持Spark功能GA
Adam介绍另一个Integration特性是:Redshift支持Spark。使用该特性,可以在EMR等平台上,直接运行Spark Queries对Redshift的数据进行计算,无需做任何的移动数据,支持多种语言(Java Python R等)。
其他
整体上,Keynote大致分成了几个部分:AWS整体价值概述、在线数据库、分析服务与产品、AI平台、集成产品与平台企业用户、权限、安全、合规管理、计算、容器、其他(供应链产品、生态体系产品、行业产品等)等。在其他部分也还有很多的产品发布,这里不一一详述,感兴趣的可以关注re:Invent官网:https://reinvent.awsevents.com 。
个人小结
整体上,数据库部分并没有特别大的发布。从平时的产品发布节奏来看,AWS在数据库方向的主要包括了Serverless(或者与Serverless生态的集成)、Graviton数据库实例的发布等。这次会上,CEO把在线数据和分析数据的集成单独拿出来讲,还是略感意外的。
当下信息技术的大背景依旧是数字化,数字化带来的海量数据以及海量计算能力的需求依旧是当前企业面临的主要挑战之一。一方面,AWS在持续的、一致的通过Serverless技术去改进数据处理的模式,通过Serverless的模式去降低价格成本以及维护成本。所以这一次,发布了Opensearch Serverless之后,整个分析产品体系都实现了Serverless的支持属于预料之中。
另一方面,AWS也注意到ETL的困难已经在阻碍用户的数据价值发现,所以这次大会上提出了“A zero-ETL future”。同时,基于此理念(当然关系可能是反过来的),发布了“Aurora 与 Redshift无缝的数据集成”(Preview)、“Redshift支持Spark功能”(GA)。
个人认为,数据流动困难确实是当下企业数据价值发现的一个大的绊脚石,不过,云厂商发布的集成方案,只能是在云厂商内部,虽然可以解决局部的问题,但是,对于实际用户来说,其数据分布可能更加广泛,可能分布在多个云厂商、或者本地IDC、或者云厂商的自建环境(EC2、ECS等)等。另外,数据存储与数据分析产品的发展都非常快,远不是局限于在某个云厂商的一方产品。总的来说,通过发布一些产品的内部集成能力依旧还是很难解决当前企业的数据流动问题的。就像CloudFormation和 Terraform的关系。
AWS re:Invent介绍
方便理解,re:Invent大会之于AWS相当于云栖大会之于阿里云,Oracle Open Wolrd之于Oracle。在这个会上,AWS会宣布最新的产品发布和特性。从这里也通常可以看到AWS宏观上的产品规划方向。另外,这是一个盛大线下的大会,在美国的Las Vegas举行,今年大会号称约有5万人在线下参加。
2018年线下参会回顾
2018年11月份的时候,在前东家的支持下,与斗佛一起去参加那一年的re:Invent。虽然2015年,之前也参加过OOW,也参与和组织多次云栖大会,不过还是被re:Invent震撼了。
大会确实非常盛大,参加的开发者、生态企业非常多,即便是在Las Vegas,也没有一个酒店或者场所容纳这么多人,所以,大会在Vegas城区的数个大型酒店同时举行。不过,也因为酒店之间都是有一定距离的,所以,有时候需要听的session分布在不同的酒店,就会比较麻烦。当时的大会的主题是“Build”,可见,这是一个面向开发者的大会。除了主题分享,还有很多小型的workshop、培训认证、生态分享等,整体上,感觉对开发者比较友好,略微有趣,比较务实。另一个务实的体现,就是演讲内容很务实,CEO(当时是Andy Jassy)的Keynote也是非常的“干”,上来就讲技术、讲产品、讲产品特性,中间穿插几个客户案例,就结束了。这一点与国内区别非常大。
好了,就这些吧,真的有点晚了。